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载入中...
查看: 681|回复: 4

最高的养生之道——龟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龟息,本是道教用语。谓呼吸调息如龟,不饮不食而能长生。一说,以为龟睡时,气由耳出,因此长生。语本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仙经》象龟之息,岂不有以乎?”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乃虬蟠龟息,遁乎此山。” 元 岑安卿 《和李宰韵》:“常怀却世纷,宴坐学龟息。” 清 姚鼐 《定州遇雪》诗:“入舆坐龟息,下帷任所诣。”
在古籍《礼统》曾加以解释:“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黝文交错以成列宿,五光照若黝锦,运转应小时。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
因先人认为龟有先知先觉的功能,所以在夏商周时期,用龟占卜遂成一个文化现象。商代既是龟卜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系统卜法的形成时期。商人占卜都要把卜事记录下来并书契于龟甲。我们熟知的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的板甲上的文字。西周是龟卜文化继续发展时期,龟卜既为大事,只有在国家危难之时,才可以动用宝龟来占卜。《礼记•礼器》说:“家不宝龟”,是说卿大夫家不能私藏宝龟。龟卜的内容、对象甚广,举凡祭祀征戎,宴饮祝寿,生死存亡,婚丧嫁聚,建居宫室,农业渔猎等等,都在龟卜之中。
春秋时期是龟卜大普及的时代,上至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以至于家臣,无不用卜。在此之前,龟卜一下为天子王室垄断,诸候当中只有个虽有功的大臣有幸得到天子的恩准,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龟卜。不过,龟卜在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普及以后,人们对天命神权的龟卜观念开始产生了动摇,这直接导致了龟卜文化的衰退。
    夏商周盛行的龟卜现象到汉代已非常少见,人们预测吉凶祸福,不一定非用龟卜不可,但龟作为祥瑞之物,依然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在汉代画像砖雕中,玄武是常被表现的对象。玄武的形象为龟或龟蛇结合体。宁洪兴祖《补注》云:“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礼记•曲礼上》曰:“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孙颖达疏:“玄武,龟也。”玄武,亦是表示北方的方位神,这来源于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古人认为,龟的北甲是隆起的圆形,象天,腹甲是方的,象地。而龟的脚就象征着支撑天的四根柱子。
    龟在中国被视为长寿之物。龟为什么会长寿?其奥妙在于龟的颈。龟伸颈可以吞气,可以延生,缩颈于壳,可以避险。龟缩在坚硬的甲壳里不动,很少吃东西。龟的肺可贮大量的空气,呼吸缓慢,因而体能消耗极少。中国道家在向龟学习方面是最成功的。“清静无为,修身养性”是道家崇尚的目标,而龟是这方面的典范。一般动物都造饮食维持生命,而龟则能不吃不喝,靠龟息之法。“龟息”,就是说练气功时,要象龟那样缓缓地呼气,这样才能长寿。
     我们中国民间,亦常以“龟龄鹤寿”来喻长寿。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龟鹤齐龄”图案也是经常使用的装饰题材。在古人的龟的诗文中,也往往将龟与长寿联系在一起。如《龟诗》云:“映日漾睛渊,沿江曝黝甲。爱尔干岁姿,藏身一莲叶。”言调之中,无不透出对龟长寿的羡慕之情。
龟,又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体系的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延绵繁衍的历史长河挥之不去的情结。龟在中国文化中有怎样的地位?
   龟是一种水陆两栖类爬行动物,属于古代动物分类中是“介虫”。其腹背皆有硬甲,头尾和四足能缩入甲壳之中,性耐饥渴,寿命很长,被视为介虫之长。《淮南子》高诱注云:“介,甲也,龟之为长。”《大戴礼记》云:“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在中国古代,龟的文化蕴涵远比其生物特点丰富多彩。几千年沉淀而成的龟息文化已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根植于国人的深层礼统文化意识之中。
     总之龟在中国古人的眼里是神圣和神秘的圣物。
发表于 2016-3-1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3-1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