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6-23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瑞士央行意外两连降
今年3月,瑞士央行出人意料地下调基准利率,成为第一家降息的发达经济体央行。如今,在主要央行犹豫不决之际,瑞士央行再次降低了利率。
当地时间6月20日,瑞士央行公布最新货币政策决议,宣布再次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1.25%,符合市场预期,决议公布后美元兑瑞郎走高。
需要注意的是,瑞士5月通胀率稳定在1.4%,过去11个月的物价涨幅都在瑞士央行设定的0—2%的目标区间内,瑞士央行称当前物价稳定。瑞士央行同时宣布下调通胀预期,预计2024年通胀率为1.3%,2025年为1.1%,2026年为1%。
经济展望方面,瑞士央行预计今年的经济增长率约为1%,2025年将加速至1.5%左右。瑞士央行表示:“从中期来看,在海外需求略微增强的支撑下,经济活动应会逐步改善。”
市场此前预计瑞士央行会在首降后暂时按兵不动,为何却意外连续降息?
董忠云分析称,通胀压力的缓和为瑞士央行降息提供了可行性,而遏制瑞郎涨势、缓解出口压力、提振国内经济预期为瑞士央行降息提供了必要性,从瑞士央行的决策上也可以看出其决策重心在向稳定经济层面倾斜,通过放松货币条件来预防和应对外部风险。
此外,俄乌局势、欧洲政治“右转”都会增加未来欧洲政治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士央行的连续降息可能会对其他欧洲主要央行产生连锁影响,提升其他央行年内降息的概率。
最近瑞郎兑欧元走强可能是瑞士央行决定降息的一个重要因素。瑞银分析师Alessandro Bee表示,市场开始担心法国债务和即将到来的法国选举,这可能成为瑞士央行不希望瑞郎过度升值的一个因素。但未来进一步降息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有限,瑞士越来越接近1%左右的名义中性利率水平。
层面,瑞士央行行长乔丹表示,央行将继续把通胀问题作为其首要任务,利率是央行的主要工具,并辅以外汇干预措施。
宽松浪潮能走多远?
6月早些时候加拿大央行和欧洲央行(涵盖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已经降息,超过半数的G7国家已经走上转向之路,除去“另类”的日本央行,接下来英国央行、美联储迟早也会降息,全球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大潮声势渐起。
李颖婷分析称,目前看英国央行8月降息的概率较高。一是英国央行进一步释放“鸽派信号”。会议纪要称,在服务通胀上涨背后,主要是通胀篮子中部分指标仅反映年度变化以及部分指标短期波动较大,所以并未显著改变通胀下行的轨迹。二是劳动力市场走弱。2024年2—4月,英国劳动参与率为74.3%,低于2023年同期的75.9%。4月,英国失业率小幅上升至4.4%,劳动力市场降温将为英国央行降息提供更多空间。
美联储则有可能在9月进行首降。近期一系列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美国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录得23.8万人,高于预期的23.5万人;5月份美国新屋开工量下降5.5%,为四年来的最低水平,新屋开工量从4月份的135万套下降至128万套。
越来越多的央行已经降息或处于降息路上,这股降息浪潮最终可能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未来需要警惕的是,相对鹰派的美联储或将间接限制其他央行的降息空间。
美联储6月发布的利率点阵图预计年内仅会降息一次,相对鹰派的货币政策也在支撑美元。6月20日,彭博美元现货指数上涨0.2%,收于1267.71点,为去年11月初以来的最高收盘水平,当前市场环境下美元正受到越来越多汇市交易员的青睐。
与此同时,非美货币再度承压。以亚洲货币为例,近期包括日元、韩元在内的主要货币再度迎来新一轮贬值压力。6月20日,日元对美元连续六个交易日出现下跌,创下3月以来最长的连续跌幅,收盘时接近1美元兑159日元,为1990年4月以来最低收盘水平。
从种种迹象来看,这轮全球宽松浪潮可能不会走得太远。董忠云对记者分析称,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这使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美元的利率水平通过全球资金流动、汇率等渠道间接影响着非美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选择,这使得非美经济体的利率水平通常与美元利率走势趋同:美联储降息有望带动全球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而在美联储降息之前,非美央行实施宽松会存在一定的顾忌。从长期来看,逆全球化趋势可能会抬高未来的全球通胀中枢,这可能意味着未来降息的终点水平会高于本轮加息之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